栏目列表
教学成果申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成果申报 > 正文

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及评价体系研究——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

时间:2020-01-07 18:06:10来源:教学研究部 作者:阅读: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在校级重点学科基础上,于2011年获批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4年获批河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项目以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为例,明确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定位、分析改革关键、阐明改革方向;构建专业综合改革方案,构建专业综合改革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对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效果进行了整体分析和分类分析,最后提出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成效的优化对策。

一、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了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方案

1.优化教师团队。一是确保名师成为教学核心点。一方面,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招贤纳士,引入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等海内外优秀经济学人才;另一方面,以“青年骨干教师”、“校长教学质量奖”等方式资助培育校内优秀年轻教师。二是打造团队成为教学辐射面。打造1-2个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均衡的教学团队,发挥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的辐射作用。首先要完善奖惩制度;其次实现专家治学;最后设立并完善扶持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专项基金制度。三是培育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后续力。一是完善国内外访学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资金资助制度,给予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努力提升自身专业储备的动力。二是邀请国内外教学名师进入信阳师范学院,与中青年教师展开可持续交流。

2.丰富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一是丰富课程设置。建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个性化选修课程”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框架,基本形成学科、专业和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哲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语课程等在内的通识教育课应加大自学学时,加大考核方法创新投入;以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数学建模等在内的核心课程群应增加实验课时比重;在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国内外经济专题内容中加强经济学前沿理论的学习,强调社会主流价值理念。二是加强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其一加强引入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经济学专业教师和英文原版经济学专业教材和课件等教学资源。其二选择性的借鉴海内外名校经济学专业网络公开课资源开放共享模式,形成具有跨区域共享意义的优质课程资源库。第三,编写特色教材。第四,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3.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入推进小班化教学、MOOC、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志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全力打造“线上、线下、线上加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金课。一是开展小组研讨活动。小组成员阅读导师推荐的经济学经典著作和文献,并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召集学术沙龙。二是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一方面与国内重点高校进行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经济学专业学生择优选拔,送入合作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另一方面与省内外相关企业或部门签订合作培养学生协议,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三是开展教学-科研互动。多形式开展交流,激发经济学专业学生科研兴趣。

4.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一是围绕计量经济学开展实验教学。通过建模培养拔尖人才,通过实验培养一般应用性专业人才。突出学生为主的理念。由学生形成实验小组,在专职实验老师指导下,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二是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比重。对传统理论课程,适当增加实验操作部分,探索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三是优化实践教学基地构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经济学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应朝着更广的地域、更广的行业类别、更长期的合作关系努力。

5.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一是明确教学管理责任。以项目责任制管理为引导,形成“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学督导-教学秘书-教务员”层级分明的教学管理队伍。二是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以无纸化教学管理工作为目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和信息化。三是完善教学管理链条。多方面完善过程监控和目标监控相结合的教学管理链条

(二)构建了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评价目标在于提升专业培养质量,如何体现专业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关键。成效显著的专业改革是建立在良好的专业改革投入基础上的,专业建设产出的质量也是保证专业综合改革成效的保障,考量专业综合改革成效,应是过程与成果的有机结合,也要考虑社会对专业培养效果的认可,因此,可分为专业综合改革投入、专业综合改革产出、专业综合影响力三个维度分析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效,从而确定了专业综合改革成效评价的一级指标,形成下面的“树体式”评价结构图。

专业综合改革成效评价“树体式”一级指标构成图

在一级指标确定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实现地方高校专业评价以及多专业之间的对比,我们将主要指标量化,见下表。

专业综合改革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表

指标维度

一级指标

权重(%)






专业综合改革投入指标(50%)

校企合作

10

师资力量

10

课程建设

10

教师教学

5

实训条件

5

学生学习

5

国内外教育合作

5

专业综合改革产出指标(40%)

科研创新

15

学生就业

10

社会服务

15

专业综合影响力指标(10%)

专业特色与声誉

10

专业总评分


100

“校企合作”指标包括改革期内现有合作企业(单位)数、合作企业接受毕业生就业比率(平均)、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数(累计)、共同开发或修订教材数(累计)、合作企业兼职教师数与专任教师数比等5个二级指标。

“师资力量”包括改革期内专业生师比、校内专任教师比率、拥有博士学位及以上专任教师比率、拥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率、“双师型”专任教师比率、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数、教学团队等7个二级指标。

“课程建设”包括改革期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数、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制订率(有标准课程数/总课程数)、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修订数、校级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省级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国家级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自编特色教材数、厅级、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得情况等11个二级指标。

“教师教学”包括改革期内教学督导评价(专业教师均值)、同行评课(专业教师均值)、学生评教(专业教师均值)、教学竞赛(专业教师累计分值)等4个二级指标。

“实训条件”包括改革期内校内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专业每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校外实习基地数、校外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数、毕业生顶岗实习比率(平均)等5个二级指标。

“学生学习”包括改革期内毕业证获取率、顶岗实习合格率、毕业生专业技能证获取率、学生获奖、学生处分等5个二级指标。

“国内外教育合作”包括改革期内聘请其他院校兼课教师数、在校生赴国内外其他院校交流学习人数、专任教师赴国内外其他院校进修人数、国内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等4个二级指标。

“科研创新”包括改革期内验收通过的纵向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数、在研及新立项的纵向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数、在研及新立项的科研经费到款额、公开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数、公开发表的中文核心论文数、CSSCI、EI等检索论文数、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技术专利(发明)数、科研奖励等9个二级指标。

“学生就业”包括改革期内应届毕业生综合就业率、应届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应届毕业生直接就业专业对口率、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毕业生雇主满意度等5个二级指标。

“社会服务”包括改革期内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技术培训量、非学历技术培训收入、现场技术指导、验收通过的横向技术服务项目数、在研及新立项的横向技术服务项目数、在研及新立项的横向技术服务经费到款额、参与或主持的专业生产项目数、专业生产项目收入等9个二级指标。

“专业特色与声誉”包括特色专业、各类重点建设专业、新生录取报到率、面向社会的技术和研发服务机构等4个二级指标。

综上,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成效评价体系设置11个一级指标以及68个二级指标,基本上覆盖了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各个层面(包括学科专业、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资源等),基本上能够反映专业综合改革的效果。依据这一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一方面可对不同专业综合改革成效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另一方面如果进行多轮评价,多轮评价结论可反映出同一专业综合改革成效的变动及各个一级指标的纵向发展。依据评价结论,查找原因,持续完善改进方案,才能进一步提升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效。

(三)提出了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对策建议

1.实现学科和专业一体化的整体评价。对地方高校而言,学科建设强调科研的内在逻辑;专业建设则强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要同时满足学术层次要求和社会实际需求,就必须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局限,实现学科和专业一体化的整体评价。应构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群,以学科为引领,整合几个专业资源;相近的几个专业,也可以优势互补,形成专业集聚效应,成为学科建设的支撑。

2.关注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投入-产出。一方面,专业综合改革的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三方面,要重视专业综合改革投入的均衡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要关注专业综合改革的产出质量和产出效率。专业综合改革的投入较大,进行综合改革的专业不仅要比其他专业有更好的产出效果,更要保证一个最优的投入-产出比例,这样才能保障专业综合改革的有效性。

3.落实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自评监督。地方高校首先应转变评价管理,增加对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视程度和学校资金配套投入力度,构建和完善校内对专业综合改革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程序和评价考核方法。此外,评价体系相应的监控和保障制度要落实到位。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摸索出一套符合本校特色的自评监督制度,从而提高专业综合竞争力和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4.保障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实现。一是量化专业综合改革目标,选择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在指标导向下,具体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作。二是明确专业综合改革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具体职责,责任落实到人。三是设置专业综合改革的各环节完成时间点和不同层面的保障制度。应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以及第三方评价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评价体系。政府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可信度、公正性、中立性作出规范。

5.引导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特色发展。对地方高校而言,提升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效要注意引导不同高校进行专业培育和积淀适合自身的文化底蕴。比如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使命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经济学专业内含的价值还在于对地方智库建设的支持。在专业综合改革中,要兼顾改革成效和专业特色,要考虑专业建设的外部评价和内涵式发展。

二、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实践推广和效果

本项目研究成果目前已在信阳师范学院2015-2018级经济学专业试点推广,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认为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推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92%的学生认为现有课堂教学方法比之前更加自主,突出学生为中心的理念;95%的学生则认为现有课前课中课后的师生互动效率更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高更高。整体来说,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现有专业课程、教师团队、科研参与等方面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经过两年的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成果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提高。我们对2015-2018级经济学专业多门主干课程展开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及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到课率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分均在95分以上。

2.经济学专业对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功能增强。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别山区经济发展、信阳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实际,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实现了教学理论与服务实践的有机结合。

3.校际和校企之间的共享力度加大。在研究成果推广中,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与省内外高校建立长期交流合作,致力于提高内涵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多家企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教学,使课程资源的建设反应了最新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4.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流畅地进行专业财经应用文写作及表达;90%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通过率为95%;英语四、六级考试平均通过率、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获得各种从业资格认证的学生总数也在逐年增加,深受用人单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