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务动态 > 正文

蒋笃运厅长:高等教育,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

时间:2005-06-06 00:00:00来源:教务处 作者:教务处阅读:

    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已从社会发展的边缘跨入中心舞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必须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为中原崛起提供坚实的知识、技术、人才等重要支撑。
    一、实现中原崛起必须优先发展高等教育
    中共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努力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列,实现中原崛起。中原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也是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有强有力的知识、技术和人才做支撑。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以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具有良好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河南虽是有着近亿人口的大省,但人均自然资源较少。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靠拼资源、拼消耗来实现中原崛起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开发我省具有潜在优势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韩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都是靠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树立了人才资源兴国的典范。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科技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尽快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聚居,有利于在城市找到就业岗位,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标准化农业、创汇农业和品牌农业,努力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强我省农业的综合竞争力,都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大量的研究和推广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
    我省高等教育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已达到106.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55.7万人,分别是1998年的2.1倍和3.8倍。但从总体情况看,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比较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然已由1999年的6%提高到2003年的14.1%,但仍低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只有89人,远低于全国135人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全省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满足不了中原崛起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因此,实现中原崛起必须优先发展高等教育。
    二、实现中原崛起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水平和质量,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河南高等教育经过连续5年扩招,规模迅速扩大,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提升教育质量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要求。
    首先,高等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原崛起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全省高等教育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应创造条件设置什么专业,压缩和改造社会需求少、就业率低、办学效益差的学科专业,努力形成与全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当前,应优先发展应用性的学科专业,重点发展食品、医药、冶金、建材、化工、机械、轻纺等与全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农学等领域的学科专业,积极发展外经、外贸、金融、法律等学科专业,加快设置一批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把握好三点:一是准确把握人才需求信息,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才预测、毕业生就业状况等,既要有数量的测算,也要有质量的把握。二是设置新兴学科专业,不可“一窝蜂”,盲目乱上,前几年不少走俏的专业,由于过量设置,很快就供大于求。三是专业设置不可与社会岗位需求搞简单的对应,社会岗位变化快,专业设置简单地对应社会岗位,永远对应不上,最根本的途径是实现宽口径、厚基础,按大类招生,推迟专业选择,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
    其次,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衡量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全省高等教育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能力强、受欢迎。各学校都应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强化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加大教学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形成规范制度,使人才培养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宽培养渠道,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要坚持骨干教师上基础课,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名教授上基础课,大力推行双语教学。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和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与学的能力,以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推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要加快学籍管理改革步伐,大力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以“累计学分”的形式分段完成学业,提前或推迟毕业,鼓励学生跨校、跨学科、跨专业选课,积极推行学分互认。
    再次,一流的教育质量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的: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人才强校”的观念,坚持人才支持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的指导方针,下大力气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加大培养与培训力度,支持在职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提供便利。要出台优惠措施,广泛吸引优秀人才到校任教,充分利用校外高层次人才资源,积极主动聘请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兼职或兼课。要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业务骨干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学术团队、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
    三、实现中原崛起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
    多样化是现代高等教育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我省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已开始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
    首先,办学主体的多样化。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看,基本上都是国家、地方、私人办学并存,私立高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中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我省情况更是如此。尽管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如2001年、2002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占全省财政支出的22.9%和22.4%,居全国第二位、第三位,但仍跟不上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巨大需求。就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政府财力根本无力单独承担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特别是经过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目前公办高校的内部潜力已经不大,一些学校在超负荷运转。在这种背景下,仍然仅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办大学已不现实,必须把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作为全省高等教育新的生长点。一是应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新设置高校和高校新增招生计划应优先向民办高校倾斜,有关部门要依法落实民办高校在征地、贷款等方面与公办高校享受的同等待遇。要通过经费资助、出租或转让闲置的国有教育资源等多种措施,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二是公办高校应主动进行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与试验,多形式、多渠道地吸引社会资源投入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办学形式,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可以以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独立学院。三是千方百计扩大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主动吸引国内外著名大学来河南办学或设立教育机构,以此扩大我省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
    其次,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多样化。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学术水平,这也是我省高等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全省高校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较少,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些都与河南人口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如不尽快改变,势必影响中原崛起目标的如期实现。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我省下一阶段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大发展发生在产业结构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这非常符合我省当前的发展状况。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不仅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经之路。今后全省除集中力量办好少数高水平大学外,其他高校都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学校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办学特色上狠下工夫,努力避免盲目仿效、竞攀升格和千校一面的现象,不断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河南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再次,质量标准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人们总是习惯于拿过去精英式的高等教育与现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进行质量对比,这是不科学的。过去精英式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现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办学的体制和模式也不同,因此评判的标准也应该不同。如果简单地用过去的标准评判现代的高等教育,必然会束缚学校的办学思路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出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如,研究型学校的质量标准、应用型学校的质量标准、技能型学校的质量标准、成人学校的质量标准等,避免用一个尺度来衡量所有高等学校的质量,这样更有利于不同的学校确定不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四、实现中原崛起需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
    当代高等教育与以往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改变了过去那种“经院式”的封闭办学模式,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以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产学研结合也由此应运而生。日本把产学研结合当作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许多振兴策略,并通过制度的建立,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若干模式,如“共同研究制度”、“委托研究制度”、“共同研究中心”等,其中,“共同研究中心”是国立大学与产业界联系合作的主要窗口,有52所国立大学在43个都道府县设立了共同研究中心。近年来,我国的北京大学等高校也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内外高校之所以纷纷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因为产学研结合促进了知识、信息、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管理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间的滚动,产生了资源和功能的互补,既提高了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使高校能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促进了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多赢的选择。全省高校应突出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充分发挥其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汇集的优势,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瞄准全省优势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关键和技术难题,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着力培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使高校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辐射源。二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技术方面的综合优势,组织联合攻关,在基础研究方面,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原创性科研成果;在科技开发方面,重点放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科研成果发了论文、出了专著、获了奖励、评了职称就束之高阁的严重浪费现象。为此,高校要加快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与办法,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寻找科研课题,寻找合作伙伴,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和信息资源优势,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高等学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主动加强与地方各界的联系和交往,不仅为地方输送人才,为企业输送技术,而且为地方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和智力支持,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