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学成果申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成果申报 > 正文

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特色学科群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0-01-07 18:08:38来源:教学研究部 作者:阅读:


“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特色学科群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17SJGLX091)的最终成果,2019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豫教[2019]29903号)。成果除应用于信阳师范学院教学实践之外,还在闽南师范大学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和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特色课程开发及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的应用推广效果。成果主持人尹全海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教学名师;成果及应用效果在《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9日)国家级新闻媒体,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官方网站先后专版或相关报道。代表性成果为11篇教育教学论文,其中发表在《中州学刊》两篇(2015-6,217-1),另有被《新文化文摘》(2018-15)全文转载。

信阳师范学院是全国较早开展根亲文化研究与两岸交流活动的地方高校。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台湾同胞祖根地问题研究会”。自2011年信阳师范学院先后联合台湾师范大学等台湾地区高校,持续举办“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活动,与此同时,闽南师范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等合作举办“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取得积极效果。至2017年,信阳师范学院联合闽南师范大学在台湾地区招收首届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专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研究生,根亲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培养“特需人才”的优势资源,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建构“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据“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指南”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建设”,结合信阳师范学院近20年根亲文化研究和两岸交流教学实践成果,尹全海主持申报的“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特色学科群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准立项。按照“项目申请书”设计的实施计划,至2019年6月底,项目组全面完成了“项目申请书”确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同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成果以历史学为主体学科,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属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建设”类别,特别关注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区域特色学科资源如何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资源,以及区域特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两个方面。研究难点则是培养主体之间体制机制的协调、培养层次及培养方式的持续衔接,以及成果推广应用问题。

第一,“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作为中原特色学科资源,如何转化为培养一流人才或“特需人才”的优势资源,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建设。该研究成果把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及其在两岸交流中扮演的独特优势,作为培养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优势教学资源,围绕一个目标,在不同培养层次运用不同培养载体,从而形成一个持续不断、层层提升的“特需人才”培养模式。其间,涉及到不同培养层次的衔接。该研究成果先是与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和台南师范大学等台湾地区高校联合举办“两岸青年儒学论坛暨研习营”“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的”活动,在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等本科生中开展两岸交流(2011至2018年)。积累一定教的学资源、课程资源和师资条件后,借助国家硕士点动态调整,中国史设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6年),下设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专门史学科方向,开展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特需人才”培养。以此为基础,通过联合培养的形式开展博士研究生层次的“特需人才”培养。

第二,“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区域特色学科群建设与“特需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也就是“特需人才”培养成果如何反哺优势特色学科或重点学科建设。该项研究成果以发现和凝炼区域特色学科资源为逻辑起点,以区域特色资源培育优势特色学科,以优势特色学科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以“特需人才”培养成果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由于信阳师范学院以根亲文化资源联合培养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特需人才”取得突出成就,受到国务院台办、全国台联的高度关注,信阳师范学院申报的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中心,2018年确定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从而强化了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水平,形成人才培养与特色学科建设互为动力的良好局面。

该成果的难点主要是教学改革研究目标和任务与目前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首先是该项研究的实施主体涉及两岸三地高校,不仅跨省、跨学校,还跨两岸;其次是该项研究的培养层次包括本硕博一体化,本科阶段的培养系在信阳师范学院与台湾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两岸青年儒学论坛暨研习营”“两岸青年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中具体实施;硕士研究生阶段以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史下设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方向,每年保证一定招生名额,一方面积极吸收参加“两岸青年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的本科生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为从事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储备高层级专门人才;博士研究生则是通过信阳师范学院与闽南师范大学签订“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研究生”得以实现。因此,该项研究的难点在于两岸三地高校培养主体的体制机制协调、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持续衔接问题。研究成果的教学实践及推广应用效果表明,两岸三地高校培养主体的体制机制协调、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持续衔接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机制体制创新。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方法

该研究成果在信阳师范学院近20年运用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开展两岸大学生双向交流活动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培养主体、培养层次与培养方式和知识体系三个环节,提升、建构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特色学科群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特色学科支持一流专业、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以信阳师范学院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中心,2018年确定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特色学科群支持下的信阳师范学院历史学本科专业,2019年确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标志,不仅实现了从区域资源出发培育特色学科,以特色学科建设一流专业,以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或“特需人才”的研究目标,而且该项改革成果受益面扩展至历史学专业所有本科生,在特色资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三者之间形成互为动力、层累递进、循环闭合的改革路径。该项研究成果在闽南师范大学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取得的显著效果表明,该项研究成果针对当前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法,实施效果显著,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和重大应用推广效果。

该研究成果创新思路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大致概括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从实践中来”,系指对信阳师范学院近20年运用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开展两岸大学生双向交流及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论化总结的基础上,从培养主体、培养层次与方式和知识体系三个层面,建构本硕博一体化“特需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本科生最初是在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高年级同学中选拔赴台参加“两岸青年中华文化研习营”学员,按要求“研习营”学员以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作为学士学位论文选题及考研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现在信阳师范学院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设“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方向,保证每年招生名额。博士研究生培养,系通过与闽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具体实施,联合培养方案中开开设“中原根亲文化研究”、“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等课程,毕业生以“中原与闽台关系”为选题方向。

第二个环节“到实践中去”,是指以信阳师范学院建构的本硕博一体化“特需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其他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凸显其辐射性、示范性,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逐步扩大受益面。理论意义上,把区域特色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资源,是地方高校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发展理念、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如此可在发展思路上避免与高水平大学进行同质竞争,有望在某一领域率先进入国家一流团队。实践层面上,该研究成果在闽南师范大学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及取得的显著效果,表明该项成果对地方高校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三、研究成果创新点

该研究成果源自信阳师范学院近20年运用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开展两岸大学生双向交流活动及教学实践成果,从培养主体、培养层次与方式和知识体系三个层面,建构本硕博一体化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特需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生成理路,具有原创性。

该研究成果聚焦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区域资源出发培育特色学科,以特色学科资源建设一流专业,以一流专业建设成果转化为培养一流人才的优势资源,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间形成互为动力、层累递进、循环闭合的改革路径,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该研究成果立足地方高校,通过区域特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地方高校所在地都拥有特色鲜明的区域资源,均有可能成为地方高校各类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同样可能上升到国家层面或国家战略,被赋予国家使命,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核心竞争力,该项研究成果对地方高校具有借鉴意义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四、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该项研究成果除有效应用于信阳师范学院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教学实践之外,还应用于闽南师范大学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和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教学实践,并取得显著的应用推广效果。

历史上光州固始人陈远光父子入闽开漳、王审之兄弟率部建立闽国,以及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的历史,为闽南师范大学与信阳师范学院联合开展两岸大学生双向交流积累了天然条件。借鉴信阳师范学院充分运用中原根亲文化资源,较早开展两岸大学生双向交流、培养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特需人才”的教学实践成果,闽南师范大学,自2011年运用闽南文化资源,举办“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营”;至2016年与信阳师范学院签订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需博士人才合作协议,特需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范围由是得到拓展,至2019年,闽南师范大学运用闽南文化培养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特需人才”取得显著成效,共有600多位大学生参与两岸交流,27位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海峡两岸历史文化为硕士论文选题和研究对象,毕业之后从事两岸交流活动,另有5位在台招收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成毕业回台就业,积极开展两岸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推动两岸交流的重要力量。

洛阳师范学院地处九朝古都洛阳,系河洛文化圈之核心。河洛文化为洛阳师范学院独具特色的学科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资源。为充分挖掘河洛文化特色资源,2002年洛阳师范学院成立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并于 2005年批准为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借鉴信阳师范学院充分运用中原根亲文化资源,从区域资源出发培育特色学科,以特色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成功经验。洛阳师范学院一方面立足河洛大地,深入挖掘河洛文化内涵,将河洛文化学科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资源,比如《河洛文化概论》课程进入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经多年教学实践,《河洛文化概论》课程于2014年获批河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河洛文化概论》教学视频2019年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同时,自2014年洛阳师范学院联合两岸高校举办“河洛文化研习营”活动,使得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至2019年,洛阳师范学院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共计2000多名师生参与河洛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大力弘扬河洛文化、洛阳古都文化之同时,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成为洛阳师范学院的特色教学品牌。

“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特色学科群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源自信阳师范学院教学实践成果,针对当前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应用于信阳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的教学实践,已取得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具有重大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