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学成果申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成果申报 > 正文

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创新

时间:2020-01-07 18:03:41来源:教学研究部 作者:阅读:



传媒专业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必须要建构起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项目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充分考虑传媒专业学科特点,边探索、边调整、边总结、边评估,项目实施五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改革调整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专业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在教学指导性文件层面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把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联系的、富有一定艺术个性的体系来进行整体建构,实现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二)突破传统机械呆板的知识传授模式,建构开放性、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学生潜力,激发学习动力,使专业实践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提升过程。同时,抓好专业应用转型发展契机,推动“产学研”结合,以“实践教学项目”形式开发富有信阳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探索建构个性化、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尊重和遵循传媒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改革传统的共性标准评价模式,鼓励和支持实践类课程采用结课作品展或者结课汇报演出的模式进行期末考核。

二、任务完成情况

为确保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健康、持久地实施,我们从改革传统“同质化、理论型”的教学评价模式开始 ,建构一个“个性化、应用型”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和考核机制。

(一)创新改革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首先要破除传统课堂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观念的局限,针对教师教学要尽量给予更大的自主空间,在上课时间、教学场地、设备支持、教学督察等各方面适当保持更多的灵活性,特别是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保护好教师探索创新的热情。针对学生突破传统的以具体技术知识点识记为主要考核评价对象的做法,不再以单一的知识点识记等共性标准来进行学习评价,充分尊重传媒艺术专业的特点,建构起一种个性化、多样化成绩考核与评定机制。

(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持续推行“三大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实践方案。“三大制度”:专业汇报演出制度、目标作品创作制度、“项目型”实践教学制度。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将目标作品创作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把“出作品,出精品”作为教学的总目标,以目标作品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三)精心打造具有辐射力的校园文化品牌。立足于大别山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将大别山民间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内容融入到教学、创作、科研之中,在坚持树立“成果”意识的同时,坚持树立“质量”意识,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高雅文化产品,形成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品牌。

(四)教改实践成果丰硕,特色鲜明。本成果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改革和创新,注重顶层设计和体系建构,确保项目成果推广实施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1)改革传统“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制定“分成渐进、有机互补”的实践教学方案。抓住学校2014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契机,深刻领会专业集群转型发展要求,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2)改革传统“灌输—接受—继承”的封闭式教学方法,树立“互动交流、创新研讨”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制定和推行结课汇报制度、目标作品创作制度、专业汇报演出制度等,广泛开展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实践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创新性主体,使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提升过程。(3)改革传统“同质化、理论型”的学习评价模式,建构“个性化、应用型”的考核机制。不再以单一的知识点识记等共性标准来进行学习评价,充分尊重传媒艺术专业的自身特点,建构起“理论学习情况+目标作品质量+结课汇报表现”等相互结合的个性化、多样化成绩考核与评定机制。

三、主要改革成果和实践效果

(一)研究报告1篇

焦素娥,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创新——以“目标作品+”驱动应用型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二)主编教材2部

《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201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电影文化导论》,2020年5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河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影视艺术学》,主讲人焦素娥, 2015年1月获批为“2014年度河南省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共六讲,总时长4小时13分钟。

(四)教改论文10篇

1.焦素娥,本科教育:从育才到育德,从育人到育心——地方高校传媒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举措与成效,《艺术教育》2018年第10期;

2.焦素娥,打通知识与能力的壁垒,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04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3.陈长旭,大学生网络话语方式的转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7期;

4.张霞,巧用大洋D-Cube-Edit创建卡拉OK染色字幕,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5.吕永峰,读图时代可视化及其技术分析,现代教育技术 2015年第2期;

6.吕永峰,“互联网+”视域下电视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和转型,编辑学刊2016年第5期;

7.吕永峰,基于“分层设计+模块教学”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改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年第11期;

8.张霞,影视后期课程中整合式教学法的运用例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8期;

9.冯莉颖,网络社会中互联网思维的再造与运用——《广播电视文化概论》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8期;

10.田华,高师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戏剧之家2017年20期。

四、教学成果获奖12项

1.王振海、焦素娥等,《红色领航  以艺养德》,2018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2018年12月

2.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扎根红土地的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轻骑兵”》,河南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10月

3.焦素娥、王振海等,《大别山上苍松翠》,第二届黄河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三等奖,2019年1月

4.岳莉莎、焦素娥等,《基于非遗背景下豫南戏曲动画电影普及与欣赏》,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2017年6月

5.张霞,《影视构图技巧》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奖,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8月

6.张霞,镜头视点,河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9月

7.黄国玲、吕永峰、张瑜,教学幻灯片设计与美化,河南省第十九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9月

8.张霞、卢向礼、李韦儒,电视新闻节目的拍摄技巧,河南省第十九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9月

9.王海丽,张霞,陈莉,王晓宇,张杰,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采访与写作,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8月

10.周强,诗歌的意境,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8月

11.张霞、王海丽、卢向礼、王兴海、赵永彬,电视节目的角标与字幕,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8月

12.田华,新媒体语境下受众阅读行为的变革与重构,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18年8月

五、专业实践成果之一(画册10本)

1.原创红色话剧《大别山上苍松翠》

2.原创红色话剧《大别山上杜鹃红》

3.大型专业汇报演出《新时代、新青年、新声音2018年大型新年朗诵会》

4.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2017、2018、2019

5.景明戏剧节

7.动漫节系列活动

8.毕业作品集

9.结课作品集

六、专业实践成果之二(光盘10盒)

1.大别山大学生为电影节暨编导专业汇报演出2017年、2018年、2019年

2.原创红色话剧《大别山上杜鹃红》《大别山上苍松翠》《大别山上桂花香》

3.首届景明戏剧节

4.动漫嘉年华暨第四届原创动漫大赛《生命的绽放》

5.2018年大型新年朗诵会

6.传媒学院学生国内外主要获奖作品光盘

七、成果水平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建立并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相互衔接与深度融合,更好地实现传媒专业教学与实践的规范化、系统化与科学化,形成了具有传媒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成果。

1)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与网状教学体系。首先,通过举办朗诵会、主持人大赛、声音创意大赛、新年新诗会、广告设计大赛等活动,形成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把学习、创造和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彰显和践行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其次,定期组织专业汇报演出或专业作品展览,创设教与学、学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结构,全面展示传媒学院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作水平。以大学生微电影节为依托,开展全方位的实战演练,将专业学习和“仿真式”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升职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话剧表演”为载体,将专业理论学习与舞台表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传媒专业特色、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

2)理念更新与制度创新。一是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将现代的教学观念、创新的教育思维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中得到成长。二是突破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推行“仿真实战训练+项目型实践教学+目标作品创作”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体现传媒专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三是打破专业分割的学习模式,建立“媒体融合”的综合实验实训平台,通过跨专业综合实战演练,让学生体验全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与制作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专业人才。

3)实施开放式教学与专业化训练。突破传统单一的、呆滞的、固定的技术知识点传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精准地把捉新媒体发展的脉搏,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时刻保持知识的新颖性和前沿性,突破以往的单线思维,形成“基础实验+综合设计+研究创新”的三层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创作实践的积极性,以相对开放灵活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相互融合与自然渗透,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传媒艺术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媒体和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构建双向对接体系,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和协同创新。

4)充分利用媒体和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构建双向对接体系,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和协同创新。与河南省科协合作建立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自主创作音视频作品86期(部),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表扬。2019年,与相关企业和媒体深度合作,联合开发文化产品和影视作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学院参与策划和制作的河南省重点规划项目《西河恋歌》于2019年12月12日全国影院上映。

5)本成果是对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相关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和模式的实施效果均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2019年河南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2016-2019年该专业研发的多媒体课件获得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2014年、2019年,本专业课程《影视艺术学》《视听语言》分别被评为省级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并作为校级人文素质教育示范课在全校推开。2019年获批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

自编教材《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连续使用了五年,得到广泛好评,并获得省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先后被国家图书馆和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图书馆收藏,成为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湛江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大学等省内外多所大学文化素质课的指定教材。

该成果的应用价值在于:(1)该成果从目前高校教育现状和学生实际出发,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实践训练、作品创作、艺术表演等目标作品的创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该成果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验证,符合传媒专业教学规律,体现了艺术教育的直观性、开放性和趣味性。采用分层递进式的动态教学模式和互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看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艺术实践和学术思考,形成一个互融互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系统和纵横交叉、不断延伸和发展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3)教学与研究的互补与转化。课题组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践成果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开展学术思考和理论研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力,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积累了经验。

本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是纯粹的理论探讨,而是对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近两年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相关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和模式的施行效果均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本项目的成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调研报告、相关教改论文、特色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等)对于国内高校传媒专业院系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参考借鉴价值,可以有效地缓解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调动师生们的作品创作热情,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成效。同时,“教、学、做”合一、“产、学、研”合一的实践教学理念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文化效益,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