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1.项目研究的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当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加强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训为先导,以电子类专业特有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阵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能力就业”。构建电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项目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一些高校也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创新创业教育向地方高等院校迅速推广的新趋向,并且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化知识、增强能力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电子类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他们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练兵”场所,进行创新创业技能的模拟运行或经营、管理的实践。借助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实现理论知识的应用,为学生创新创业构筑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二、研究内容
1.整合资源,构建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2009年9月,信阳师范学院以电子技术协会为基础,以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为平台,组建了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团队。2010年,学校又联合上海因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因仑电子创新工作室”。通过不断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于2014年6月筹建成立了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基地向信阳师范学院全体学生开放,为全校学生尤其是电子类大学生的课外实训、创新课题研发、创业教育等提供实践平台。
2.内引外联,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
2014年9月,信阳师范学院在依托本校现有的“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基础上,联合信阳市浉河区政府共建了“信阳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该孵化园的宗旨是培养电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点孵化电子技术、IT、物联网和先进材料等方面的创新型小微企业。2016年12月,“信阳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被河南省科技厅正式批准为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选派了30余名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孵化园的建设,为入孵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基础服务,积极提升孵化器的孵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3.创意孵化,构建大学生众创空间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年12月,构建了河南省豫南地区第一个省级众创空间——“南湖创星”众创空间,2017年12月,“南湖创星”众创空间获批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众创空间为学生创业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对接校内外创业资源,定期发布创业活动和项目;建立创业导师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服务;整合链接社会资源,为学生创业者和创客提供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项目推广、成果转化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4.构建创新开放实验室平台
通过电子专业实验室资源整合,将电子专业部分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成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均开放的创新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合理选择实验时间;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专业、和兴趣爱好选择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各年级的知识结构,创新开放实验室教师为学生制定了“三阶段训练法”:(1)基础训练;(2)模块训练;(3)综合训练。通过这些训练,最终要达到能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和申报、完成学校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5.构建专业竞赛平台
结合电子专业特点,依托“因仑电子创新工作室”,构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物联网大赛、河南省机器人大赛等各级各类的专业竞赛平台,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都在践行这种以企业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校为依托的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1)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量身打造的专门人才,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2)建立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评价系统,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3)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
7.设置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在2015年及2019年新修订的电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实践创新活动”设置为一门专业任选课。在课程设置时,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各科课程教育过程中,突出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8.建立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
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师的培养工作,根据发展需要制定创新创业实践教师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以电类两个专业为依托,通过外派学习,加强对创新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推动在职教师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了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为广大师生作报告,着重培养本土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9.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激发教师、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对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其所取得的实际成效作为学生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将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获得的奖励计入学生综合测评的加分项;对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师,学校将根据其工作情况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足,并对这些教师在年终评优评先、个人职称评定、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项目研究的重点
(1)依托现有的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一步推进电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平台建设;(2)构建创新开放实验室平台;(3)构建专业竞赛平台;(4)校企合作,建设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平台;(5)改革课程体系;(6)建立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2.项目研究的难点
项目研究的难点是电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包括:电子类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大学生众创空间、创新开放实验室、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硬件平台的建设,及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置、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软平台的建设。
四、任务完成情况
1.明确了研究的指导思想,按照既定的研究实施方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理论研讨会等方式,完成了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整合资源,构建了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内引外联,构建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创意孵化,构建了国家级“南湖创星”大学生众创空间;校企合作,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平台;构建了创新开放实验室平台和专业竞赛平台。
3.通过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革新了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了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建立了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4.打造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电子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圆满完成了课题的各项既定任务。
五、主要改革成果和实践效果
1.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构建了电子类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大学生众创空间、创新开放实验室、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硬件平台;构建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置、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软平台。
3.撰写了1份完整的项目研究报告,发表了6篇项目研究论文。
4.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近5年来,我院电子类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物联网大赛、“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6篇,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项,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55项,申请国家专利39项。
5.增强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先后孵化出信阳启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信阳市思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信阳捷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电子科技型小微公司,从业总人数达51人。
6.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电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校深化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尝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具有示范意义,目前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先后有多家科研院所、兄弟院校、企业等到平台考察,商谈校企合作事宜,使该平台有了一定的辐射面和影响面。
六、成果水平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1. 成果水平:构建培养电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为他们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练兵”场所,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为学生创新创业构筑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该成果创新了电子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了实践教学手段,在同类研究中居领先地位。
2.实际推广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证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对其他类似院校的相关平台建设和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具有很强的实际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七、项目研究的创新点
1.以提高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抓手,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电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体系。构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由实验教学、科研训练和企业实训组成的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探索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探索和发展了以校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在以本校专业教师为主的基础上,聘请校外专家、电子技术企业的研发和生产领域内的工程设计人员以及市场营销管理人员联合组建一支复合型、多样性、产学研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3.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导向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建设,为电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一种有效模式。通过一系列的建设与实践,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取得实践经验,对省内同类高校的电子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八、总结与展望
根据师范院校工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在电子类专业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课题组在学院的配合下,通过整合学院的教学资源,构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借助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实现理论知识的应用,为学生创新创业构筑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在平台的学习、锻炼,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工程训练,积累产品的开发经验及实战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能力就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课题组探讨了电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问题,探索了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目标明确、问题分析具体、研究成果丰富,该项目成果经过实际推广应用,效果十分明显。该平台建设的经验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做法对其他类似院校的相关平台建设和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