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以《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为参照,契合当前我国“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目标,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建立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是本专业最权威最重要的政策性指导文件。2007年10月,国家汉办正式发布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教师标准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描述”。这“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历史上属首次”。《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关方面又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对《标准》进行了修订。2012年12月,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正式对外发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新《标准》“对原有标准框架进行了凝练,突出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三项基本技能,更加注重学科基础、专业意识和职业修养,增强了实用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本课题改革总体目标是要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为指导,建立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一、设置更合理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包括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题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部分内容。与此相衔接,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四大模块:
(一)汉语语言类课程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就是“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标准1 汉语教学基础”,要“具备基本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分析能力”。
实际上,不管专业名称是“对外汉语”,还是“汉语国际教育”,“汉语”都是关键词,对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都是根本。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语音学专题、现代汉语词汇学专题、汉语语法分析方法、汉字学、句法学、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等。和改革之前相比,经过本课题组的努力,在参与课题改革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中增加了现代汉语语音学专题、现代汉语词汇学专题、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等课程,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课程不仅拓展了学生汉语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培养能够在世界各地进行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学类课程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要研究静态的语言,更要研究如何教授语言。而要研究如何教授语言,必得研究语言自身的结构规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习者的习得过程、研究教学环境和手段。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包括“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训练,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实践的基本能力。”《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标准2 汉语教学方法”、“标准3 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要“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教学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要“掌握汉语听、说、读、写教学的特点、目标、原则与方法,并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并且“能设计课堂教学的任务与活动”“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等。主要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对外汉语发展概要、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语言测试与HSK、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观摩,见习,实习课等。对外汉语发展概要、语言测试与HSK是此次教学改革新增加的由本课题组成员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采用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相关内容(“HSK辅导”是国外汉语教学的“热点”内容)。
(三)中外文化类课程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特别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所以需要重视跨文化交际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中外文化概况,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就一定会面临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无论是中国教师还是外国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交往中,都存在自身文化与异文化的交流甚至碰撞。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标准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标准5 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要“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教育研究能力和专业发展意识”等。主要课程包括: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人文地理、外国文学、外国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中华才艺等。本课题组加强了对学生“中华才艺”的引导和培养。几乎所有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程都设有中华才艺课程。中华才艺多种多样,院校可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选取几种进行专门训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少部分之前学习过笛子、琵琶、葫芦丝、古筝等中华传统乐器,鼓励他们继续练习、考证;大部分学生没有才艺,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引导他们在中华传统乐器、书法、剪纸(中国结)、太极拳、茶艺(烹饪)、摄影等才艺中选择一项,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提高自己的才艺展示能力。才艺的培养从大一开始,有专门的指导老师监督,才艺、责任落实到人,每学期举办一次才艺展示活动,原则是大一大二两年每人至少有一次公开才艺表演。
(四)外语类课程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中的“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学生能力的形成直接与外语能力密切相关。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不是高级翻译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应以听说领先,强化用外语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用语、教师课堂用语、课堂管理用语等)的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英语听说、英语泛读、英语写作、第二外语等。在现有条件下,以大学英语课为基础和平台,本课题组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重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兼顾社会需求
(一)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近专业的同名课程区别开来
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别,课时安排有异,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应该体现出较大差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更加强调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实践性、应用性。除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等课程是最能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的核心基础课程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现代写作学等也是“专业核心课程”,而这些课程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把这些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视同仁”,没有体现出差别。本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这些专业核心课程能凸显真正的“专业性”。根据课题组成员组成情况和研究专长,此次改革主要集中在语言类课程上。其中,项目主持人钱道静负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等课程,课题组成员张言军负责现代汉语,杨绪明负责古代汉语,牛利负责语言学概论,朱敏霞负责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课程。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改革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调查类作业、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游学、见习、实习等环节,更加重视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从而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课程区别开来。
(二)明确外语类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百分之九十以上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教学的高校来说,所谓外语其实就是英语。但不同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于学校自身特色、归口学院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差异,英语类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比重有较大的区别。有的院校英语类课程占全部学时、学分的比例超过50%,有的院校只安排和文科其他专业相同的《大学英语》课程。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英语基本要求是“赴亚、非、拉志愿者英语达到大学英语四级425分或相当水平,赴欧、美志愿者英语达到大学英语六级425分或相当水平”,这只是报名要求,在面试环节有专门的英语能力测试,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考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涉及较多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英语类课程是整个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本课题组在英语类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方面的做法主要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强调英语能力对本专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要放松对英语的学习和练习;大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2周1次的“英语角”活动,和外语系大二大三的学生结合,重在“能开口说”“敢开口说”“会说、说好”,并与大学英语课教师配合,增加“专业”英语内容的教学与考察;大二必须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力争最好成绩;大三以课题组曾在美国从事汉语教学的朱敏霞老师为主要指导教师,邀请外语学院的外教和留学生参加,组织英语朗诵演讲比赛、唱英文歌比赛、英语短剧比赛等活动,原则是所有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大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志愿者招聘之前,组织模拟招聘中的英语面试环节,学生参与、教师点评。
(三)落实实践性环节,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介绍,明确要求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教学内容的改革,都应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组成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根据各院校和各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实践方式和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实践性环节重点、难点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主要采取“组织中国文化兴趣小组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方式:实习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经过搜集相关资料、讨论授课讲稿和多媒体课件、课堂讲课、课后总结等多个环节,熟悉完整的对外汉语教学环节。通过游学、参观、讲座等方式,走出校门,观摩“双一流大学”高水平的留学生课堂教学、参观博物馆等实地考察了解中华文化。类似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与实践类的课程,教师讲授可以只占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都安排学生实践,进入留学生课堂,通过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备课与教案准备、讲课、作业与辅导等教学实践环节,全方位训练教学实践能力。
为了把实践性环节落到实处,采取的具体措施:
(1)看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汉语教学录像课。
(2)观摩信阳师范学院、南宁师范大学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
(3)留学生进课堂。
(4)建立专用公众号——豫见汉语
(5)参观神垕镇,走近钧瓷文化。
(6)在信阳师范学院校史馆和茶艺馆进行见习。
(7)信阳师范学院与北京华文学院签订校际合作框架协议。
(8)汉语教师志愿者经验交流会。
(9)赴华中师范大学见习、交流。
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了“项目申请书”中确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本课题主要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践调查类作业、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游学、见习、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这些课程内容改革和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在南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5级、2016级、2017级、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中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对培养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项目成果在CN期刊公开发表有教学论文。